蛋黄牛油果

咦?我怎么还没爬墙?

【随感】Shadowfall

 @Ao 《理想国

◇剧透预警

从来没有写过长评,自己的水平可能也没办法从一个很好的角度来评价Ao太太的这篇文。算是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吧。


看到这篇文的时候,是Ao太太更新第十章后的那个早上。那天因为要跟基友出去玩,但是约定见面的时间还没到,于是在太太的主页翻到了第一章。

没有华丽的词藻,行文简洁,不拖泥带水。却又能把所有的点呈现出来。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风。没有那么多的修辞,让人感觉很干净也很干脆利落。

剧情紧凑不拖沓,以整个剧情架构为主。平淡,却又不平淡。有些东西,点到为止,让读者自己去体会。这就是我所喜欢的风格。

其实,在我看到《理想国》的时候,最初并没有太多的想法。只是觉得以破案为主的同人文,有些难得,这种文比较少见。


在最一开始,我所关注的,其实是少年A。直到第三章,关注点变成了那个游戏。

之前有在网上看到过那个游戏的相关,还和班里一个姑娘讨论过。

那个游戏的组织者和少年A,很容易让人想到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。

当一个人没有羞惭感,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被良心谴责。不会因为骗了别人的钱而羞愧,不会因为伤害了别人而内疚,不会因为杀了人而内心煎熬。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利用的。

在那些影视作品里,这种类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设还很酷,比如《神夏》里的夏洛克。但也只是类似,从严格意义上讲,夏洛克并不是这种人。

可能莫里亚蒂更符合一些。反社会者也许会因为好奇而去虐杀动物,也许会因为无聊而去犯罪。因为是几年前看的,记不清里面的情节了,说不准莫里亚蒂到底算不算是这种类型。


那个游戏的组织者,我并没有过多关注。就只说少年A吧,只是一点自己的理解,可能会有偏差。

我所理解的少年A,是一个这样的人——他很聪明,智商高于常人,善于伪装和操控他人,控制欲强。

在他写那本书之前,就已经预估到了这本书可能带来的后果。或者说,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他才去写的这本书。

动机不明。也许仅仅是因为无聊,也许是为了体验这种把控全局的快感。我个人看来,报复的可能性较低。因为在我的感觉里,他是个反社会者,不会产生爱恨这种较为高级的情感,他做什么只是因为他想。

我认为他是反社会者,最初是从他对他母亲的态度以及对关宏峰周巡说的那句话。很经典。不会因为这个人是母亲,所以会尊重会爱。只因为自己挣钱有名地位高,而随意支配母亲。那句“经济实力决定话语权”说得不错,但是不该出现在母子之间。

到后来,他的书造成了影响。关宏峰和周巡找过去要他不再销售这本书。他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。一直都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说法。不会因为产生了严重后果而感到痛苦,甚至没有惊讶。

在他的身上,看不出他的情绪情感。他就像是一个冷漠的局外人,在看一个故事一样,而且不会因为故事里的情节而产生丝毫情绪。如果只是个路人,最多只能说他感情不丰富。可他却是那个始作俑者。

因为没有完结,看不到后续的剧情,所以无法断定他是先天如此,还是童年经历过巨大的痛苦。也因此无法确定他究竟是人格缺陷,还是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。至少从现在的状况看,我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

关于少年A,暂时只能想到这些。


一千个人眼中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无好坏对错之分,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,所以对待同一个人物的看法各有千秋。

在看了这篇文中关周的相处之后,我可以确定,这就是我眼中的关周。

没有那么复杂的情感纠葛。只是关宏峰决定私下查案的时候,周巡会毫不犹豫地请假跟着。为了关宏峰也为了案子。

虽然自己也会写一些侧重点在感情上的文,但其实内心更向往更喜欢这种以推理为主感情为辅的剧情,只是自己能力有限驾驭不了。

我所喜欢的,是关周,也不是关周。简单点说,我所钟爱的,是他们并肩作战的样子,是那种可以一起追寻真相缉拿罪犯的样子。

是在一起执行任务遇到危险时,能够一同面对在最快的时间找到最好的方案。而不是一方以保护者的姿态冲上去不顾另一方的心情。

在危急关头,周巡会说“老关你枪法好,你来掩护我”,而不是“老关你留在这等增援,我先上”。

在《白夜追凶》里,周巡说过“你留下等增援”,但那是对周舒桐。周巡会保护支队里的任何人,无论是刘长永还是高亚楠或者其他年轻人,但这些人里不包括关宏峰。

因为信任。不是说他不信任周舒桐或者其他人,只是因为那个人是关宏峰,所以无条件信任。以平等的方式相处,而不是以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相处。

对于关宏峰也是一样,在周巡去抓捕罪犯的时候,他能气定神闲稳如泰山。因为他相信周巡,相信他一定能做到。在有危险任务的时候,关宏峰也应该是支持周巡为周巡提供帮助的角色,而不是去阻拦周巡或者自己强出头。

这和他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,也要去金山那里保护林嘉茵不同。如果林嘉茵和关宏宇不是闹得非死一个不可的境地,关宏峰不一定会出面。

虽然在《白夜追凶》里,关周二人处于不同的立场,也会互相算计。但是他们给我的感觉,并不是对立的两个人,只是从不同的点出发去追寻同一个目标。


Ao太太的那篇《非典型》,也很不错。看着就会觉得“他们之间就该如此”。设定也很棒。《非典型》和《理想国》的风格不太一样,前者更轻松愉悦一些,后者更压抑深刻一些。

如果非要比较一番,那么我个人更喜欢《理想国》。它更吸引我,会让我主动去挖掘其中更深层的东西。会让我去思考去分析里面一些角色的性格,比如少年A,比如孙楚楚,比如单韵。


孙楚楚,一切以她的失踪展开,文中对她的描述比较少。大概感觉,这是个处于青春期有些迷茫的孩子。

为了报复父母,她产生了自杀想法。她应该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小姑娘,遇到事情压在心底,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,无法排遣这些情绪或者无法解决一些问题,于是想到了死。

少年人内心难免有些敏感脆弱,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想法,原因千奇百怪。


单韵,她出现的篇幅很短。只是周舒桐去例行公事地询问了一番。寥寥几句对话,反映出了一些青春期少年的特征:觉得一些和死亡和邪恶有关的东西很酷。可能也是为了彰显自我。

但她所带给我的感觉,不止是一个普通青春期少女的感觉。她像是少年A的同类。

不是因为她觉得那些很酷,而是因为在她知道自己的好友孙楚楚想死的时候,送了她一本引导自杀的书。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行为,哪怕是出现在叛逆期的少女身上。尤其,在孙楚楚失踪的情况下,她并没有丝毫担忧,看上去就像她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一样。


在第七章的时候,写到了一个想要退出游戏的少年周雨青。因为喜欢同性不被理解而厌世,在幡然醒悟之后,被聊天室里人的威胁。

在这群少年之间,他算是难得清醒的一个人。虽然也产生了消极的想法,加入了这个游戏。但可以及时醒悟,也算得上理智。

他那天退出游戏,被人恐吓威胁,带周巡回到家里。虽然交流不多,但是对他而言却尤为重要。他一直被认为是有问题的,周巡所扮演了他的同类,而且理所当然地讨论这个问题。这于周巡而言,不过是一个任务。于他而言,却可以称之为救赎。

但我的关注点,更多的在聊天室那些少年身上。少年人,三观未定,对于是非善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。因为周雨青不想死了,而觉得他是叛徒,言语威胁,叫嚣着处决。

从被引导被教唆自杀开始,他们可以算是受害者,虽然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。但是那一刻他们的角色转变成了加害者。

那个自称管理员说知道周雨青住在哪里的人,如果管理员不是少年A,那应该也是少年A的同伙。而少年A应该也在聊天室里。但我觉得,少年A的性格,不像是会找同伙的人。我个人觉得,他更适合独自一人。

虽然我也怀疑过少年A是否有能力独自完成这个设计,但我还是认为,他的性格很难让他去听命于谁,除非那个人的能力足以折服他。姑且认为是他独自设计吧。

那些少年一个个进入他精心编制的陷阱,一步步走向死亡。少年A可能无法拒绝看到这些所产生的感觉,可能是一切尽在掌控的成就感。

周雨青的退出激怒了他,因为这让他感到他失去了控制。

寄到周雨青家里的炸弹,应该也是他制作的。原理并不复杂,而他又是个很聪明的人。

在他家楼道里喷涂的人,是少年A的几率较小。少年A的性格,可能不屑于做这种事,他应该会更愿意怂恿别人去做。

周巡说“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”,可关宏峰却说“也许知道,他们也知道自己未满十四周岁”。

作恶者,不分年龄。年纪小的,反而因为法律原因而有恃无恐。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

周舒桐所找到的相关群的群主,那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。

“我只是玩玩,自己都没做。”

“怎么可能真有人会去死啊?”

“如果真有人为此自杀也是他自己有问题。”

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。如果不够直观,可以换一种说法。

“因为影片血腥暴力就被禁,真奇怪。怎么可能有人会因为看一部电影就去犯罪?”

但是,真的有。

阿尔伯特·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了一个不倒翁实验,他把孩子设置成了三个组:第一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对不倒翁大打出手;第二组看到一个成年人在和不倒翁玩耍;第三个是对照组,不给看成年人的示范。结果表明,看到成年人对不倒翁施暴的一组,更容易在接触到不倒翁的时候显示出暴力倾向。

而有时候这些影响,很可能是潜移默化的,在无从察觉的时候,就已经在内心生根发芽。

还有一个实验。被试是一群孩子,被分为两组。第一组看到一个动画短片;第二组看到的短片中加入了几张图,图为一个成年人在踢打一条狗,但是图是一闪而过的,速度很快不会有人能够察觉到自己看到了这些图。给他们看完短片后,那个成年人进来和孩子们玩耍。第一组的孩子,基本都和他互动;第二组的孩子,却很少有人愿意靠近他。

在那图片一闪而过的时候,你的意识并没有察觉,但它已经进入到了潜意识中。

有些事,我们都以为没什么。但是,我们的个性,是由每一段经历所构成的。那些事哪怕很小,也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,就如蝴蝶效应所说的那样。

鼠猫圈的一位太太 @黄油西米桑 曾写过一篇文,名为《有些红线,还是不碰为妙》,里面有句话写得非常好——因为我们都不知道,在屏幕另一端看着这些图文的人会是谁,而这些作品又会给他带来什么程度的影响,那么就尽量让这个影响积极一些吧。

《理想国》中,少年A利用的正是他的作品,他没有亲手去杀人,却有一些少年的死亡是因为他的那本书。

也许有人会说,即使没有少年A没有那本书,那些人也会去死。我不否认其中一部分人会,但绝不是全部。


《理想国》这篇文,很有深度。它所展现的,并不仅仅是一个案件。它以少年为主描绘了几类人的世界,反映了一部不良作品对于一些人的影响。这篇文有很多值得去思考的地方。


我仅代表我自己,上述的内容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。

关于提到的一些角色,也是我本人的主观臆断。正确与否,还是要看剧情发展。

考前摸鱼的随感,想到哪写到哪,逻辑性可能差一些。还请见谅。

谢谢你愿意看完。

评论

热度(13)